Ma Long and Xu Xin Research Institute
***養病閉關***
所有內容嚴禁二次轉載

此刻谁在世上死 -后记-

首先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希望这是一次‘悦读’的体验


自9月25日动笔,直至10月8日凌晨写下最后一句,这篇分为上中下三篇,总计约七万八千字的全运会半纪实向系列得以完稿。如要向前追溯,本篇的灵感最早诞生于8月30日男团四强战的当晚,并在9月6日赛程全部结束后有了初步的梗概。然而彼时受制于种种原因,以及双打决赛带来的震撼挥之不去,笔者亦曾几度认为本篇终将只停留于自己的脑海之中,难以成型。直到后来随着各种各样的采访和赛后报道陆续发布,许多大家先前所未知的细节得以披露出来,笔者最终决定还是要写下并写完这个故事。蟒曾在采访中提到,没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就无法用直板战斗。或许坚持着将这篇文章写完所需的意志不抵顶尖运动员们的万分之一,但能将这篇文章呈现给大家,还是满足了笔者一个莫大的心愿


“此刻谁在世上死”一句出自里尔克的诗歌《沉重的时刻》最后一句,在文中的几处细节里,也或直接或间接地描绘了这首诗歌的意象。毫无疑问,笔者的故事选择了围绕马龙和许昕两位运动员展开,但在他们的故事中,亦有千千万万人于这短短的十天时间内,自全运会这个盛大的舞台上走过。不论悲欢离合,成败得失,他们都曾在这世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专注于自身的成就已经很难,能够登上成功的巅峰亦是少数中的少数。但作为一位见证者和记录者,很难不被这尘世的沧海一粟之间悄然上演的千变万化所震撼,亦发自内心地被这万千变化中温暖、坚韧而绵长的不变所感动


笔者发自内心地尊敬且喜爱着两位运动员,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一切美好的品质而感动,也希望透过自己并不成熟的文字,能够传达出这份诚挚和真切。在记录的过程中,笔者亦想要表达对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团队的感谢:北京队的张雷指导,上海队的王励勤主任和张洋指导,马琳教练,吴敬平指导和秦志戬教练作为前辈予以他们的指点;北京队的丁宁、闫安,上海队的尚坤作为同侪予以他们的支持;北京队的王楚钦,上海队的赵子豪作为后辈所努力体现的传承;上海队(感谢 @许怼怼 的指正,全名应为黄盟)小黄队医对一直负伤作战的许昕的帮助...不一而足。同样在这份记录中,感谢他们的每一位亲友,每一位对手,每一位爱着他们、支持着他们,予他们以前行的动力的人。有了大家的存在,才有了这个或不完满却非常美好的故事


其实直到今天,甚至到很久以后,作为一名球迷和龙蟒双打的支持者,笔者自己或许都很难不为这次全运会的双打结果感到遗憾。尽管在行文过程中一直告诫自己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回看并推敲一些情节时,笔者还是感受到自己的欠缺,很难全然不被情感所左右


但不论结局如何,能够为他们记录下这份为了彼此全心全意的付出,能够见证他们作为最后一对原配双打登上巅峰境界,能够为他们执手并肩共同度过的漫长岁月所感动,并永远对他们的未来而满怀期待,这是作为支持者的痛苦,也是作为支持者的幸福


作为半纪实向系列,本篇中大多数情节都是基于原素材进行的二次加工衍生。资料繁杂,常有疏漏之处;文笔生涩,亦可能有照顾不周的细节。在此亦非常感谢予以指正,并提供建议的各位同好。有同好曾回复称他们值得这一篇文章,实际上是笔者希望借这篇文章向他们表示感谢。命运或是残酷的,但他们之间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值得世间所有的祝福和美好


最后非常感谢予以灵感和启发的各位同好们,感谢所有提供文字、图片及视频形式的场内外记录的球迷们,感谢Joey @这只肥猫成精啦! 在此期间一直予以我的鼓励,感谢薇酱在行文过程中予以的指正,感谢自网络获得的繁简转换、文字校对等技术支持,亦感谢在文章发布后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的喜欢、推荐以及评论,大家的支持将是笔者努力更进一步的动力


本篇半纪实向系列特向里尔克先生原作的《沉重的时刻》,以及许唐太太原作的《你说华山一条路》致以敬意


最后的最后,感谢马龙,感谢许昕,感谢他们共同经历的过去,共同奋斗的现在,以及共同迎接的未来


谢谢大家,祝我们下次再会



桌椅匠

08/10/2017


评论(14)
热度(103)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桌椅匠 | Powered by LOFTER